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机构规模:15人
研究领域:航空航天,其他航空航天
机构简介
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著名科学家、原北大校长周培源先生的支持与倡导下,于1995年底通过科技部验收而正式成立的,具有光荣的学术传统。周培源先生作为国际湍流研究的开拓者上世纪40年代就在湍流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湍流中国学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湍流研究机构,被国家基金委授予“创新研究群体”称号。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寻求湍流问题的突破,在交叉前沿科学领域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深入发展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系统科学,2001年报科技部批准,实验室更名为“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湍流和力学复杂系统的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湍流基础与应用,复杂流动,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目标为立足湍流和力学复杂系统学科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重大需求,为解决工程实际中与力学相关的核心技术难题,作出基础性的贡献。
目前,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知名学者陈十一和佘振苏两位专家。陈十一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流体物理和计算流体力学专家,自2005年起,被聘为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目前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佘振苏教授是国际著名湍流理论SL模型的创立者,1999年起在受聘首批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现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重点实验室在专项经费支持下,连续组织了针对我国航空航天湍流基础研究需求的系列研讨,成功申报科技部973项目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佘振苏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另外,陈十一教授为首席的北大湍流团队和中国商飞公司,清华大学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等一起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民用飞机气动力预测新方法和优化设计》国家重大专项课题。重点实验室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湍流研究中心。
除了飞行器等传统湍流应用领域,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对风力发电、惯性约束核聚变等涉及湍流和复杂流动的国家能源领域的重大课题给以关注和支持,甚至还将湍流研究与“体育”联姻,成功设计了奥运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赛道,并辅助中国激流回旋皮划艇实现了世界大赛奖牌零的突破